||
盡孝的方式
■王宇平
筆者有位朋友,夫婦倆在千里以外的大城市上班,其父母雙雙年過古稀,都享受國家退休待遇,可以說是衣食無憂。但老兩口卻對兒子立下一個“規(guī)矩”:每月從工作所在地給父母寄20元錢“孝順費”。兒子說:“爸媽,我每年給你們5000元錢,一次性付清,行啵?寄20元?還要分月寄,太麻煩了;別人知道,還不說我‘摳’?”他父母堅決不肯,說:“你還認為我們真缺錢花?我是讓你記住‘孝順’二字呀!”……
這事在一般人眼里,真是不可思議,猜想這對父母是否對子女“故意刁難”?其實細細思量,這對老人做得“煞費苦心”。他們是想讓晚輩不要忘記“孝順”這一中國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但這樣做怎見得孩子就是“孝順”?每年給5000塊錢不是更加“孝順”一些?不是。我朋友的父母究竟是知識分子,試想:他倆缺錢花?也不是!父母衣食無憂,孩子又遠在異鄉(xiāng),用什么來體現(xiàn)晚輩的“孝”?除了打電話、送物品,其余似乎都難體現(xiàn)。讓兒子兒媳每月的“那一天”跑到郵局給父母寄20元,這20元是兒子夫婦對父母行孝的“載體”(象征意義),父母珍重的不是這20元錢,是寄這20元錢的具體“舉動”!
其實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盡孝的方式多種多樣:給父母洗腳、帶長輩旅游、給老人訂報刊、送老人去老年大學、花錢找人陪老人聊天等等。而許多人對“孝順”的理解有失偏頗,認為只要給老人房子住,讓他有飯吃、有衣穿,不挨餓受凍就行,而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,這樣往往容易造成悲劇的發(fā)生。經(jīng)常聽說某地有老人自殺身亡的事件,而且這些老人都衣食無憂,但為何還要輕生呢?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精神壓抑、寂寞難耐,產(chǎn)生“想不通”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所以我們要及時了解老人的精神需要,多同他們溝通聊天。不能因為“工作忙”而找借口,這樣往往會造成遺憾。有句話叫“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在”,說的什么意思呢?比喻為父母長輩健康在世時,我們往往粗心大意忽略了他們包含精神在內(nèi)的需求;當我們有意將孝心和愛儲存起來,以便好好報答父母時,也許在某一個清晨或傍晚,父母就突然會離開我們。那時,所有的孝心和計劃,都會是一場空。正是基于這一點,我平常哪怕工作再忙,幾乎每日都要抽空去看望我年過八旬的雙親。雖然,我沒有金錢和物質(zhì)給他們,但看得出,只要兒子來了,老人心里就滿足了。有時即使跟一輩子教書認“死理”的父親為社會上某些現(xiàn)象爭得面紅耳赤,但爭完了,老人反而覺得舒暢了;我也從爭論中了解了些原來沒有了解的前輩們的事情,也等于學了一點歷史知識,還填補了老年人精神寂寞,一舉多得、何樂不為?我老婆呢?不善言辭,她也是按時去我父母那兒,幫他們洗洗衣、拖拖地,然后買買菜、燒燒飯;來了親戚朋友還要煮上一桌豐盛的飯菜,其樂融融!累是累點,但心里踏實、也感覺心情平和。有時看見她為我的父母這么操勞,我心里特感激她,說:“謝謝你啊,累了就歇歇……”。往往這時,她勁頭反而更足。這怎么回事兒?從書本上找“答案”,還真有——“精神鼓勵”啊!
看來,精神需求,人人都有!
電話:15178675998